主页 > 新闻·资讯 > 省内新闻 >

扬州晚报:画坛黑马宋体文

扬州晚报:画坛黑马宋体文

    《小苑春秋》

扬州晚报:画坛黑马宋体文

    《晨曲》

扬州晚报:画坛黑马宋体文

    《运河家园》

 

 

    在不久前刚揭晓的江苏美术最高奖——“首届江苏美术奖”的我市画家入选名单中,又见到了宋体文的名字。对于扬州书画界来说,“宋体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这个小时因病导致腿脚不便的画家近年来却屡有佳作在国家级、省级大展中频频入选、获奖,势头颇猛,堪称扬州画坛的一匹黑马。

    在一个约定的时间里,记者来到宋体文位于何园附近的工作室,简单寒暄后,便切入正题。宋体文边聊边将他在2015年里的一些作品给记者看。他说:由于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精美的城市景观,他的创作好多都是以扬州为题材的,不少作品的取材就在他的工作室附近,而入选、获奖的作品基本也是这类作品。如他以扬州古建围墙花窗为素材创作的工笔画《四季物语》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金陵文脉2014全国中国画展”;以扬州卢氏盐商后园为题材创作的水彩画《金秋》,在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艺术指导的“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中获青年组(含院校)三等奖(江苏省仅两名青年组作者获奖);再如,他以皮市街古建筑“楠木厅”为题材创作的工笔画《运河家园》和以“汪氏小苑福祠”为题材创作的工笔画《小苑春秋》,在去年的“扬州市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一期)——庆祝建城25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双双入展;还有,他以“楠木厅”东部的拆迁工地上那残破的竹篱笆墙,以及爬满篱笆的藤蔓、篱笆前的几株秋芙蓉为素材创作的两幅工笔画《晨曲》及工笔画《鸣秋》,前者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教师作品展”,后者则入选本次江苏美术奖。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但大学毕业分配到扬州工作后,我就将扬州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扬州是我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与艺术源泉,永远画不够。”宋体文说道。早在1998年,毕业后分配至扬州工作的宋体文,就对扬州的古旧建筑倍感兴趣。在工作之余,他以何园附近元宝巷的一户人家的古旧杉木大门和以茱萸湾原生态景观为题材,创作了几幅工笔画作品,其中有幅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一次全国展中入围,并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了。宋体文的绘画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随后而来的单位改制等一系列的事情,却使得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画画。2004年,为了能有时间画画,他果断辞去了还不错的工作,办起了美术培训班,一方面为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自己更好地创作。

    2009年,宋体文将自己较为满意的两幅斗方作品投给了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教师作品展”,可结果却令宋体文很是失望:连初评都没能进入!“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啊。”宋体文笑着坦言。冷静下来的宋体文,通过现场观展,仔细揣摩、比较后发现: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美术创作出现了很大变化,以前斗方规格的作品都可以投“国展”,而现在6尺整张的在展厅里都已是鲜见。而这只是表面的变化,参展作品的风格变化则更明显。以工笔画为例:工笔画的画面形式感越来越强、“制作”也越来越精美,视觉冲击力彰显,参展作品的材质也越来越丰富。发现这些变化后,宋体文便尝试着创作大尺幅的工笔画作。

    然而开始创作后,他再次发现:大画真不好画!“首先是内容上,如何做到满而不堵,疏而不空;其次是对整体的把控。小尺幅的画面在视域范围内眼睛可以照顾得过来,而大画就不是这样的了,因为,在画面深入的过程中,其实都是局部入手的,画着画着就会被细节牵着鼻子走了,往往画面完成后,作品显得较‘碎’,结果就是‘失败’;第三,大尺幅的工笔画的创作从立意到初稿及至线描稿、打底、设色、调整等一系列流程绝非10天半月能完成的。”回忆最初的创作情景时,宋体文说道,“但没有失败你就找不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在失败中才能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而入展获奖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肯定和认可。”  

    虽然这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宋体文很清楚自己目前的一些创作还远不成熟,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他说,他的创作,首先是在生活中遇到能触及创作灵感的那个“节点”,他才会有将其转化为作品的冲动。工笔画的特点是工整细致,但正因为其“工”,所以才易显“匠”,著名工笔画画家王天胜曾说过“不要把工笔画画成工艺画”。而如何避免画面的匠气,也是宋体文创作时一直注意的。

    这些年来,扬州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也给如宋体文这样的扬州画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期待宋体文在今后继续以扬州为题材,为扬州城写照留影,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画作!

    



微信公众号:江苏美术家网